教育教学
让“后浪”奔涌在海天之间
发布日期:2022-09-27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韩雪 刘宇扬 余意 图片:卫安明 张卫民 访问量:

走进气象海洋学院研究员张卫民的办公室,一个满墙的书柜格外醒目。《中国气象百科全书》和《21世纪业务化海洋学》两本不同学科的专业书籍,在这里相遇。

其实,相遇的不仅仅是两本厚厚的书,在这位数值天气预报领域资深专家心中串起的,更是气象与海洋两个维度的预报使命。

1989年,硕士毕业的张卫民加入了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团队,这是张卫民第一次正式接触数值预报,那时的他,不曾想到与天气预报的缘分竟会持续三十余年。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从古至今,气象始终是战场环境中最为复杂多变的核心要素,天气的瞬息万变对战争的影响非常大,尤其现代武器越精良,对气象条件越敏感。“气象预报得准不准,直接最大限度地影响战争结果。”张卫民深知这一点。

在参加工作的前十年,他的核心工作是从事数值天气预报的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那时候,国内外参考的数据少得可怜,很多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预测未来有多难,张卫民感受到了艰辛。代码一行行写、数据一个个看,当时,为了解决预报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他连续“作战”三个多月。2008年,他病倒了。在医嘱建议中有这样一行字:长期超负荷工作,肝脏严重损伤,建议休息。可三个月后一出院,他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在大家眼中,张卫民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和无限的工作热情,像一个“火车头”一样一直带领团队朝前发展。与此同时,他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要培养越来越多的气象与海洋全维度的数值预报人才。从教三十余年,张卫民培养的优秀科研人员有六十多位。

“每周五下午,张老师都会来到我们办公室,主动答疑。”90后的李佳根深有感触。今年7月,李佳根加入到团队,在此之前他就从许多文献中看到过“张卫民”的名字,印象中专家总是有些距离感。但他入职后发现,张老师不仅定期主动为全体成员点拨,更会向所有人分享国内外最新成果。“像我这样的新同志,老师还会格外多帮带。”在张卫民心中,这些年轻人都是联合保障的潜力人才,是强军兴军的重要力量。多用一份心多出一份力,就能够让后浪奔涌得更澎湃。

“这些年轻人是很有潜力的,只是还需要沉下心来,保持思考。”2020年初,疫情形势严峻,科研项目进展一度受阻。为了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大年初十,张卫民通过线上会议系统组织了一场动员会,严肃地分析了联合作战对气象和海洋环境一体化保障需求的急迫性与重要性。从那天起,团队成员无论身处何地,科研斗志只增不减。模式动力框架、对流层-平流层相互作用等项目核心问题就是在那段时间攻克的。

“气象、海洋两个维度的耦合是联合作战的重要考量。关乎战争的事,耽搁不得。”张卫民道出了努力背后的深意。

今年夏天,他面向全所青年教员作了一场天气预报讲座。他把国际上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总结形成课件,结合战场环境保障实际展开细致分析。“我听完很震撼。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团队成员彭军正将讲座中获取的知识应用在科研工作中。

在张卫民心中,培养更多精通全维度数值预报保障任务的人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在海陆气耦合资料同化、海陆气耦合预报模式等关键技术上不断突破,提升全球气象、海洋水文和海洋水声的一体化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