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驰骋超算战场的“女干将”
发布日期:2023-08-23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陈思 通讯员:高莉华 图片:高莉华 访问量:

“你们自主研制的芯片和系统高效流畅,一点也不比进口差!” 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大厅,正上演着数字世界的千军浩荡、万马奔腾。新一代“银河”机再次应用于国防科技尖端领域的消息传到计算机学院研究员黄春的耳朵里,她欣然一笑。

从18岁起,黄春的人生就与计算机紧密相连,从科研新人成长为计算机编译系统的技术大拿,她始终勇担重任,冲锋在前。

追梦:踏上超算战场

黄春出生于一个军工厂矿家庭。从小,受军人父亲耳濡目染,她对军队充满向往。当周围同龄人选择“子承父业”,留在厂矿捧“铁饭碗”时,黄春却特立独行,她立志从军,要闯出一片天地。

恰逢高三那年,科大老师到她所在中学宣讲,带来了关于“银河-Ⅰ”的故事。80年代末,计算机在许多人眼中还是个“神秘物种”,“当听说我们的银河每秒可以计算一亿次的时候,简直觉得不可想象!”

1990年,成绩优异的黄春圆梦科大,开始了与超算相伴的人生。大一,她参观机房时,亲眼见到“银河-Ⅰ”,密密麻麻的线缆再次震撼了她;大二,她为“银河-Ⅱ”站夜岗,下了岗哨,发现机房里依然灯火通明,内心的感动与敬佩油然而生;大三,她加入课题组,第一次真正开始在机房内“摸机器”。

黄春研究生毕业那年,“银河-Ⅲ”问世,后续任务重、人手缺。时任计算机系某教研室主任夏卫民来挑人,看中了认真勤奋有灵性的黄春。“银河要人,你来不来?”“来!”黄春果断回答。“操作系统和编译,你选哪个方向?”“编译。”黄春又不假思索地答道。

银河人,她多么向往的身份;做超算,她多么向往的战场啊!

就这样,黄春在编译组组长赵克佳的带领下,投入高性能计算机编译系统工作。然而,刚毕业的她,积累有限,只得一边恶补一边实践。“做软件就是要坐得住。”慢慢地,机器型号、性能被她摸了个遍,哪款软件适配度高、功耗更小,她也了如指掌。

很快,任务落在了黄春肩头。一天,主任交给黄春一段商业代码:“给我一个能在新一代‘银河’机上使用的方案。”天降“大任”,黄春“感觉很懵”。她意识到,这将是她独立承担设计的第一款编译器。为了答好这道题,她将自己封闭起来,利用这段有限的代码,一步步跟进,一点点琢磨,分析关键函数,悟透前后接口。最投入的时候,她将一千多行代码背得滚瓜烂熟,“做梦时眼前都是浮动的一行行‘蚂蚁’。”死磕两个月后,黄春独立设计的编译器方案运用在新一代“银河”机上,效果性能通过验证。

在黄春看来,编译是一门一直探索优解的学问,钻得深了,乐趣也就来了。“今天设计的程序运行需要10分钟,明天优化一下只需要5分钟,会很有成就感。”

伴随着一代代机器的发展,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摸索中,黄春从科研新手成长为银河系统软件团队的核心骨干。她的博士生导师曾高度评价其是银河团队中“最能干的女性之一”。

攻坚:时刻准备应战

2021年,疫情肆虐神州大地,学校科研工作也受到影响,但学院两项重大任务同时进入最后攻坚阶段,这一仗,势必难打。

但军令如山,不容有失!

彼时,黄春不但作为主任设计师,担负着为新一代系统研制编译环境的重任,总师组还将新研芯片软件验证的重任交给她。芯片能否一次流片成功,不仅牵涉到巨大的经费投入,更影响整个系统的研制进度。黄春直接将办公室搬到了芯片实验室,带领课题组驻守一线。她明白,前期验证得越充分,后期软件调试的压力才会越小。

春节前夕的一个晚上,困扰课题组已久的一个性能问题终于有了眉目,黄春和芯片核心攻关人员守在仿真器前,一行行检查代码,一个个分析信号,终于找到了硬件设计中一个难以察觉的小问题,解决了某些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机器性能下降的问题。当她离开办公室时,已是凌晨三点。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芯片终于通过验证,顺利流片投产,接下来是紧锣密鼓的装机、调机,黄春又将办公室从芯片实验室搬到了调试机房。她就像一名“调度师”,组织有调机经验的教职员工制定了一套周密的计划,每到一批主板,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柜通电、展开各项软件测试,确保整个系统调试有条不紊地推进。

对于银河人来说,随时准备“应战”已是常态。这个年轻的团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24小时不关机,随时接受问题的“骚扰”,有人干脆把行李箱带到办公室,随时准备奔赴一线……

尽管科研战场硝烟四起,重大任务接踵而至,黄春却没放弃为人师者的三尺讲台。参加工作之初,市面上专业教材少,她在导师赵克佳的带领下,承担起《现代编译原理C语言描述》的译著工作,为每一处阐释的精准、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费尽心思,最终将其打磨成编译三大经典书籍之一。2010年,她又为研究生开设专业课《高级编译技术》,一上就是13年。后来,她深感本科生研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又主动设计编写《并行编译与优化》教材,那年暑期,她一天没休,把全部心思扑在教案上。

“一切以学员为中心。”黄春精心设计课堂,以新时代银河精神为牵引,将实践经验全方位融入课程中。有学员反应知识点难,她便将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重要应用巧妙穿插教学,还在教学中穿插讲述银河人银河事,勉励学员成长成才。2014级博士生于恒彪第一次上黄春的编译课就被她折服。足彩澳门即时盘博士毕业留校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编译团队,如今已成长为该教研室的副主任,冲锋在教研一线。

守望:希望总在奋斗时

熟悉黄春的人都知道,她不仅是科研战场的“女干将”,还是一名坚强的妻子、一位优秀的母亲。尽管命运和她开了大大的玩笑,她的微笑却始终明媚动人。

2013年,黄春的爱人、同在计算机学院工作的我国软件工程领域知名专家王戟教授,突发心血管疾病被送进医院,经历了多轮九死一生的大手术,最终脱离生命危险,双下肢却被高位截肢。那段时间,黄春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多次在有重大风险的治疗方案上签字。“我信任组织,我知道大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在医院陪护的半年里,黄春陪伴丈夫一步步走出阴影,她推着他在院里散步,在他最低谷时寸步不离的守护,待他状态好转,便积极鼓励他工作。她知道,他们都一样,不能放下最热爱的事业。

爱人的病重让家庭的重担压在了黄春一个人身上,她一边照顾家中中风的老人,一边接送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用坚强与乐观温暖着整个家庭。为了不耽误教学任务,她在病房里抽空阅读技术资料,修改学生论文。等爱人转入普通病房后,她第一时间回归工作岗位,

同事们劝她多休息一段时间,她只是淡淡地说:“工作不做完,心里不踏实。”

2021年5月,银河系统的测试工作刚刚告一段落,新一代天河系统就进入最后的联调联试阶段。来不及休整,黄春立即带队飞赴天津驻守调机。女儿玥玥当时正在读小学五年级,不得已之下,她向学校请长假,把玥玥带到天津照顾。从记事起,玥玥就经常陪着妈妈出入各种实验室和机房,熬夜加班已经司空见惯,她明白妈妈是在为国家为军队做大事,心里十分理解和崇拜妈妈。

于是,严肃的机房平添了几分生动的画面:黄春在机房没日没夜地忙碌,玥玥就自己找张办公桌看书、写作业。学习之余,她还热心地当起小小工程师,帮叔叔阿姨们拆箱子、递螺丝刀、贴标签,前前后后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扎马尾辫的小姑娘,说她是天河的“小尾巴”。一想起女儿,黄春感到既愧疚又欣慰,愧疚的是自己太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女儿,欣慰的是女儿小小年纪就能体谅妈妈的辛苦,学习成绩更是名列前茅。

6月上旬,天河系统在专家鉴定下通过一系列测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为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从追梦少女到计算机编译领域的中流砥柱,这条路洒满了黄春热情奋斗的汗水。许多人都记得,她在天河决战动员大会上说过的那句话:“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这是她的决心,亦是她的荣耀。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努力,黄春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牌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1项,2023年被评为全军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如今,偶有假期时,她喜欢带着女儿外出旅游,不管距离长短,总是说走就走,她说:“最美的风光永远在路上,希望总在奋斗时……”


短 评

计算机学院院长 卢凯

岗位就是战位,机房就是战场。黄春扎根超算领域33年,矢志强军,把服务重大战略需求作为崇高使命,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奋勇攀登科研高峰,甘为人梯打造新型科研团队,为推动我国超级计算机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作出重要贡献。她是新时代科研路上的执着追梦人,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银河精神”是计算机学院建设发展中所形成的,与“哈军工”精神一脉相承的宝贵精神财富。黄春就是在“银河精神”的熏陶下,从大工程队伍中经过反复锤炼脱颖而出的先进典型。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团结一心、真抓实干,不断丰富“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天河文化内涵,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提供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