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大
“兵王”的世界,就是这么刚!
发布日期:2020-11-20 来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 张艺伟 方项林 图片:高科学 方项林 访问量:

足彩澳门即时盘_外围体育投注app-【唯一授权牌照】@

他们是战位上的“高手”,是战士们的“老大哥”,他们用多年的坚守,成为各个专业领域的翘楚,是学校官兵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兵王”。如果要问他们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拼!”今天带你走进国防科大三位高级军士长的世界,听听“兵王”如何炼成——


姜智军:21年“零失误”的汽车兵

从事汽车驾驶21年,行车120多万公里,平均每天至少有三个小时在路上。穿越山间原野、高原戈壁,运载精密仪器和武器弹药等高危品,创造了多年来运输保障任务“零失误”的记录。他是教练勤务营汽车连战士,二级军士长——姜智军。

1b9dc7bbdc684f72a94a5b1758595ef6.jpg

2018年,某科研团队欲赴内蒙古进行外场试验,各种仪器设备、研制产品整整装了8辆大卡车。路途遥远,路况陌生复杂,谁来负责车队的编组运行?“我!”“老司机”姜智军头一个“冒”了出来,事实证明,他确实是最佳人选。

高原地区气候多变,车队行至阿拉善左旗突遇暴雨,低洼处近百米的一段公路,被急流而下的雨水淹没。不能贸然行进!姜智军立即下车勘查路况:“这是一段沙漠公路,路基高出地面近两米,基础比较松软……”可这是必经之路,如不及时通过,就会延误进场时间,而且高路基的沙漠路经雨水浸泡,很可能出现塌方。情况紧急,没有时间犹豫了,姜智军立马组织几名骨干,站在公路两侧齐脚脖的水中做路标,指挥各车逐辆依次通过。果然,当最后一辆车通过后不久,“轰”的一声,被淹路基塌方了。姜智军果断正确的处置,争取了时间,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的发生。

ea2f0af743084a8d857a288594d8b8f4.jpg

这样的故事在姜智军的行车生涯中数不胜数,2016年上天山,行程四千多公里,穿越戈壁荒滩、横风路口;2018年走太行,保障某专项行动,潜入深山、淌过急湍……当被问及压力最大的一次,姜智军坦言上天山的经历令他永生难忘。当时的吐鲁番狂风大作,冰雪纷飞,气温在零下十多度,能见度不足百米,一旦出事,将会车毁人亡,几代科研人员的成果也会毁于一旦。姜智军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马虎。

他一边指挥车队小心驾驶,一边自己驾驶头车带路,及时通过对讲机把路况通报给车队。遇到不明路段,他就自己先驾车通过,尔后再指挥其他车辆通过。“在这种时候,宁可保守一点,也绝不能冒险。”由于行车远、气温低,有车辆抛锚了,姜智军二话不说,躺在冰天雪地的路面上开始检修,半小时后故障终于排除,他衣服上的油污也已经结成了冰块叮当作响,但他觉得,那比任何悦耳的音乐还要动听。

路途的沧桑刻上了他的脸庞,对家人的愧疚也成了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每次执行任务几十天到几个月是常事,保障任务高度保密,去哪儿也不能说。“既然选择远方,便不顾风雨兼程。”姜智军,一名普通而不平凡的二级军士长,用青春之火点亮了自己的军旅人生,在他百万里路云和月的足迹中,写满的都是坚定与忠贞。


宋峰:用13篇论文敲开科研大门

宋峰是电子对抗学院教勤营的二级军士长,谈起他,身边战友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不光因为他超强的业务能力,更因为他能将业务技能上升为理论,妙手著文章。目前他已在专业书刊期报发表论文13篇,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二等奖和三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被战友亲切的称呼“论文班长”。

e94dab9a41d44681b12708742f435a28.jpg

99年入伍的宋峰是一名装备维修技师。2006年,学院配发某新型装备。为尽快使该型装备形成教学保障能力,宋峰接到协助教员参与编写教材的任务。时间紧迫,因为一句细微的措辞或参数,宋峰都要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转战于图书馆和装备方舱之间。后期,教研室又专门申报研发以该新型装备为主体的模拟训练系统项目。宋峰对装备实践和理论的掌握,深得多名教员的认可,被邀请参与该项目的研制。在与教员一起奋战了多个日夜后,该模拟训练系统项目于2012年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有了这次磨砺,宋峰尝到了写作的苦与甜,也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的重要性。2011年他总结工作心得,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电子对抗装备教学保障常见问题及对策》。走向骨干岗位后,他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和岗位担当,围绕专业技术士官人才队伍培养、联教联训、无人机作战装备保障能力等主题,写作并发表了十余篇论文。

700da5caa49d4771ac9aea10ba92e862.jpg

实战催生理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宋峰的每一篇论文都是工作实践在“发酵”。2016年,某部队值班装备出现故障,请求学院帮助维修。宋峰接手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声光接收机属于精密仪器,之前出了故障一直是依靠国外厂家,如今让自己前去攻关?能行吗?宋峰彻夜未眠,索性从床上爬起来查阅资料,在第二天乘车路上,仍分秒必争研读故障方面的资料。到达部队后,因为有了之前的准备,很快熟悉了声光接收机的光路结构,清洁擦拭镜片,调试光路。最难的就是寻找布拉格角,不但要盯着针尖大小的微小光斑,还要克服杂散光的干扰,需要手眼配合到位,一点点调整。经过两天的努力,他终于修复了三台声光接收机,并把维修方法传授给了部队。也正是通过这次经历,归队后的他打铁趁热开展研究总结,发表了《某型雷达声光接收机光路故障分析与排除》一文。

“论文士官”宋峰被学院里得天独厚的科研学风感染着、成长着。他用汗水和坚持,书写了“意义非凡”,也用他的行动和硕果,激励着战友们。


赵艳军:通信线路的“活地图”

“小赵,来看看这个线路!”“来了!”一溜烟小跑,一个身形魁梧的班长钻进复杂的线路中,猫着腰,二话不说开始了他的拿手活。

05742a4c20c44ad5995cb940843bca41.jpg

他叫赵艳军,2000年底被分配至学校原训练部通信站外线班。他如饥似渴地投入专业学习,只要有电话维修任务总是抢着去,完成任务后又马上帮助其他战友处理业务。凭着这股劲头,不到一年,他就把全校的电缆分布情况摸得清清楚楚,成了电话线路的“活地图”。

就在大家都对赵艳军的业务能力竖起大拇指时,他却自觉基础薄弱,入伍第二年,他毅然考学去了广州通信学院。三年学成归来,重回科大的他发现自己面临着新的挑战。学校的设备更新了,程控和传输等新专业、新设备等着他去学习。于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日子又开始了。三个月后,培训结业考核,他拿到了全班唯一的理论考试满分,而且光缆接续抢代通的时间比其他战友的平均速度整整快了4分钟!

赵艳军成了连队响当当的技术骨干。战友们都好奇地向他取经,问他有没有学习业务的捷径。他指着自己熬红了的双眼,笑着说:“当然有,勤奋就是最好的捷径。”

28424233329541458cef0789dea2df9e.jpg

2009年,一号院通信机房搬迁任务中,交换机的拆线、布线、设备搬迁等关键任务落到赵艳军的肩头。为准确定位每一根线缆的位置,他每天在狭小的槽道里来回爬二三十次,当班里的同志提醒他:“赵班长,你衣服上怎么有血迹啊?”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衣服被磨破、腿脚被刮伤;为了保证搬迁后交换机上的线缆位置准确还原,他加班加点将上万条线缆一一做好标签,并对新布放的线缆逐一测试,最终确保了近千条线缆接续无一差错。

如今,是赵艳军在部队的第20个年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为部队培养更好的通信保障人才。赵艳军说“我很珍惜在部队的每一天时光,只要我在一天,就要拼一天!”